|
 |
散文诗《记忆》的教学设计 |
作者:戴召平 阅读:8499 次 时间:2004/12/22 来源:宁波教育科研网 |
|
教学目的: 1.体会强烈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领会深刻的哲理。 2.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3.进行仿句练习。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教学导语设计: 1.请学生谈谈对散文诗的理解。(初中时学过,所以多少能说出一点来) 2.展示图片: 散文诗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有诗的意境、情趣,节奏和谐,语言凝练;又有散文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直抒胸臆等特点。不分行,也不一定押韵;散文诗的流行约在九世纪中叶开始,第一个采用"散文诗"之名并进行创作的,是法国人波德莱尔。在我国,虽然"五四"以來的散文诗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但作为散文诗这一特定形式,应该说是古已有之的。中国古文中的"赋",就是古代的散文诗,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散文诗"这一称呼而已。 二、展示作者介绍 一九三三年秋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四七年于北京二中就读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毕业后留校任语文教师.《序曲》被认为是成名作。新时期以来,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报告文学和小说。曾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全同优秀报告文学奖以及散文、讽刺小品、儿童文学和小说等多项创作奖。作品结集有《韩少华散文选》、《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选入国家正式教材、介绍到海外华人读书界并译为英,法,日等国文字。 三、播放多媒体,听读课文 思考:作者通过“记忆”这一话题,传达了怎样思想。 四、分析文章 (一)整体感知 教师:作者结尾这样说“——不知我匆匆写下的这些杂乱的意思,可触及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了吗?”刚才大家听了课文朗读,作者的思想果真杂乱吗? 讨论明确: 不杂乱,有其内在的顺序(明显的语言标志:记忆是什么?——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记忆的真谛(层层深入)看来,作者所说的杂乱只是一种谦虚而已。 (二)分析鉴赏 教师:讲了那么多关于记忆的内容,那么有否触及记忆的真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忆所承载的内容。 1.展示片段一 记忆嘛,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 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 记忆没有标价。它却既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 齐读后讨论:记忆到底有没有重量?如果没有,为什么它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如果有,那是什么重量? 明确:这一重量是指心理重量,心理压力,精神压力,精神负担。所以说,记忆虽没有物理重量,物理体积,物理色彩,物理标价,却都有心理重量,心理体积,心理色彩,心理标价。 教师:常识告诉我们,否定的说法不能成为定义。那么是什么使人在记忆深处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心理重量,心理体积,心理色彩,心理标价呢?记忆究竟是指什么?让我们继续往里看。 2.展示片段二 “记忆嘛,是灰烬。”有人这样说,“它毕竟燃烧过,虽然终归要熄灭!” “记忆是流水。”有人曾这样说,“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 “记忆是落花。”有人还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同春天永别。” 讨论:这一组比喻和排比,语言的侧重点在哪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社会上总有些人会忘记那些曾经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芳香、美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过贡献的人。 教师:这一组句子,如果要从正面加以褒扬的话,又该怎么说? 明确:记忆,是灰烬,虽然终归要熄灭,但它毕竟燃烧过;记忆是流水,虽然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但它曾经奔涌而来;记忆是落花,虽然总不免无可奈何地同春天永别,但它曾经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 常识告诉我们,比喻性的说法尽管形象,但也不是科学性的定义。那么,记忆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3.展示片段三 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吗; 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吗; 即便是落花,纷纷飘散之间,不恰好透露果实正在孕育的信息吗…… 教师:这几句话有没有揭示记忆的内涵?请作一定的分析。 明确:作者挖掘了灰烬、流水、落花的积极意义。即使是灰烬、是流水、是落花,也自有它积极向上的一面。即使被人忘记,即使被人遗忘,但其自身的价值将得以实现和永存。 4.展示片段四 一个献出自己的芳华,也要向人间启示“春华秋实”的哲理的人,那枝头硕果就是他赠予耕耘者的甘美的记忆。 一个走进沙漠,也肯为狂渴的同行者捧上自己的水囊的人,他就把清纯的记忆留给了朋友。 一个将自己烧成灰,也要洒向大地,为生存者酝酿着稻谷香的人,他就永不会从后人的记忆中泯灭。 教师:这几句话又揭示了记忆的怎样内涵?请作分析。 明确:凡是舍己为人或无私无畏、奉献人生的人,总会被人铭刻在记忆的深处。 教师:请大家回过头看这几个段落,其内在又是怎样一种顺序? 明确:在思路上,没有 “直线式 ”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也说明作者的思考错综复杂、自由多变。手法上欲扬先抑。 5.展示片段五 课文中两个小故事。 教师:谁能给大家分析一下下面两个小故事与记忆内涵的揭示的联系? 明确:作恶者终身陷入恐怖之中,虽生犹死;行善者永远被人歌颂,虽死犹生。 小结: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样的人容易铭刻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明确:奉献的人、热情的人、舍己为人的人和造孽的人、对人民犯罪的人。/追求真善美的人和自私自利的人。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所探讨的不是关于心理学上的记忆,也不是关于语义学上的记忆,而是一种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甚至是政治层面的记忆。记忆这一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年轻的朋友”所预期的答案也许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大家在和作者一起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作者情真意切的感染。(承载) 6.展示韩少华谈创作的体会片段: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在于贡献,乃至献身。其实,这个课题,在人类的祖先那里已经就有了。到了80年代,它的题旨没有变。只是认识更深入了,是动荡,是劫难,帮助人们加深了这种认识,也就是说,像人生的意义这种课题,是永恒的课题,文学上是不朽的主题。总想写出对这种永恒与不朽的感受,总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看到老同学——作家从维熙中篇小说《燃烧的记忆》,从题到文,都给我一种触发,于是就构思了这篇东西。 教师:记忆作为一把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她将深刻铭记。 7.展示片段: 只记得个人忧患的,是庸人。 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 把记忆中的荣耀当做冠冕顶在头上的,是蠢货。 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 让不幸的记忆压得双膝着地的,是懦夫。 教师:行文至此,我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记忆的真谛吗? 明确:那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 看来,作者的行文不仅不杂乱,反而显得很有层次,回环婉曲,意趣盎然。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都受到了感染。 五、谈语言,仿句子 1.文章写得很美,诗化而又哲理的语言俯拾即是,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驾轻就熟。请大家选择其中你最欣赏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大家以“记忆是什么”或者“记忆不是什么”的格式,写几句话并交流。 六、作业: 1.进行仿句练习(具体见书上所示) 浙江省奉化中学 戴召平 邮政编码:315500
|
|
上一篇:语感及语感培养刍议 下一篇:话题作文导写之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