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首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率先在全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3年,北京平均每万人口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数313人,18—22岁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北京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也得到显著提高,从2001年的3.74%增加到2004年的5.57%(见表1)。在高考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高考录取率连续多年保持70%以上,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首都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表1 2001—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在校生占北京市人口的比例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计(万) |
41.9 |
50.7 |
57.2 |
64.7 |
北京户籍人口(万) |
1120.5 |
1136.3 |
1148.8 |
1162.9 |
高等教育在校生占户籍人口比例 |
3.74% |
4.46% |
4.98% |
5.57% |
注: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2001—2004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整理统计。
从学校数量来看,2004年北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已经达到107所,其中普通高校由2001年的61所增加到2004年的77所,增加了16所;成人高校由2001年的41所减少到2004年的30所。在普通高等学校中,中央部属院校33所,市属市管院校44所。
从规模总量看,普通高校在校生的规模也由2001年的41.9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64.7万人,增加了将近23万人。成人高校的规模由2001年的3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26万人,减少了5万人。
从层次来看,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规模都保持着高速增长。其中研究生增长速度较快,研究生规模从2001年的7.9万增加到2004年的14.4万,增长了将近一倍;本专科学生在校生规模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04年的50万。外国留学生也从2001年的1万增加到2004年的2.3万。
从结构上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央院校和市属普通高校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高等职业院校和民办普通高校得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得到改善。高职院校从2001年7所增加到2004年的20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民办普通高校从2001年的3所增加到2004年的11所,200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3万人。
二、“十一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003年首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之后,目前还处在普及化的初级阶段,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和高等教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
正如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提出者马丁·特罗明确指出,数量指标不是大众化、普及化的全部内涵,这一概念既包括量的增长,也包括质的变化。今后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不是简单的规模发展问题,而是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问题,即结构、体系、机制和制度等问题。因为从规模总量来看,2004年北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已经达到107所(其中普通高校77所,成人高校3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90万人(其中研究生14.4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0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26.3万人),已经达到其他国际大城市高等教育规模总量的水平。随着2003年—2010年北京高中阶段学龄人口逐年递减,高等教育的入学压力也将缓解,高等教育的规模将趋于稳定。但高等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还没有达到平衡和协调,如不同类型和层次之间的规模比例、制度衔接等。
1.适龄人口的减少,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重新定位
“十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实现了普及化,但是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回报率仍然寄予较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将进一步引导高中阶段的职普比例发生倾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依然旺盛。但是,“十一五”期间,北京适龄人口将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全市小学入学人数在2006年—2010年预计每年稳定在7.5万人左右,比人口高峰期减少了一半多。与此同时,2005年之后北京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将发生巨大变化,初中毕业生数量大幅减少(2005年初三学生总数将降到12.6万人,2006年再降到10万人,2007~2009年基本保持在9万人左右)。因此,仅从适龄人口的规模来看,首都高等教育的现有容纳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首都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首都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阶段之后,虽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普及化程度,但这已经不是主要任务,普及化之后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两个,一是提高质量,二是实现多样化。
另外,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随着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多样化需求,不仅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人民群众也需要不断接受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学习和培训,而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学历教育。
2.首都高等教育结构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尚不适应
首都高等教育结构与首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北京产业布局结构和城市发展格局的调整不匹配;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适应。
(1)布局结构。北京“十五”发展规划提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完善城市发展格局。按照城市各区域的功能要求,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密集区、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平原现代农业区、现代加工工业区组成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同时,实行城市开发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构建市中心区—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重点加快南部地区发展,加强卫星城开发建设,加速推进郊区小城镇建设,促进城市体系完善和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发展条件好的通州、黄村、亦庄、良乡、昌平、顺义等6个卫星城,加快33个试点小城镇的建设。在北京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调整中,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强有力支撑,形成人才、科技和文化的聚集,从而带动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区域发展,引导城市人口和政府机关、企业等向城市周边地区迁移,同时为远郊区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高等教育机会。
但是,目前首都高等教育在布局上呈现城区过分集中、远郊区县稀少的现象,与北京产业布局结构和城市发展格局的调整步伐不匹配、不和谐。2002年,北京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院校32所,市属市管普通高等学校27所,民办普通高校5所);成人高等学校共有38所(其中中央部委属9所,北京市属29所)。北京地区的高等学校明显地集中在海淀区和朝阳区。海淀区有普通高等学校30所,占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46.9%,成人高 等学校4所,占北京地区成人高等学校总数的l0.5%。朝阳区有普通高等学校16所,占总数的25.8%,成人高等学校11所,占总数的28.9%。海淀区和朝阳区是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城区,应该说两区的发展与其拥有较发达的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顺义、密云、怀柔、平谷、房山、门头沟、延庆等远郊区县,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很少。
(2)层次结构。2003年,北京有73所普通高校(其中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56所,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17所),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规模10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45万人(其中本科生规模达到35万人,高职学生的规模只有10万人左右,而17所高职院校仅有 3.2万人);2004-年,北京有77所普通高校(其中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56所,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21所),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规模12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50万人(其中21所高职院校仅有5.6万人)。另外,民办高职院校从2001年的3所猛增到2004年的21所,增长幅度很大,目前此类院校发展还都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规范发展。从首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人才培养的重心偏高,担当普及化重任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等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还比较薄弱,一个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相适应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面向首都市民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社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缓慢,社区教育的网络还不健全,无法适应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首都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完善首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使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高等教育机构成为首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是今后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3)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首都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首都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学科专业体系。但是,首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建设还有脱节,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还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新型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明显缺乏,往往出现有社会岗位无相应学科专业的滞后局面。二是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一些高校设置新专业的时候,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学校专业现状的调查,造成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浪费。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也是专业设置重复的重要原因。三是学校重视新专业的申报、忽视老专业的改造,重视专业的数量发展、忽视专业的内涵发展,从而造成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和人才质量的需求。
3.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存在“错位”现象,有碍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高等教育的扩招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消化和吸收。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在一个非常规的发展阶段之后,必然要求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对发展方向重新进行定位。高等学校发展定位涉及服务面向定位、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三方面的内容,首都高校发展定位不准确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高校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学科发展定位的不准确,对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首先,从服务面向来看,一些中央院校(特别是中央与北京共建高校)与地方发展联系不够紧密。近年来,根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北京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2003年中央在京的33所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与北京共建、以北京管理为主高校几乎各占一半。作为北京地区高校,无论是中央在京院校还是市属市管院校,都应该充分考虑高校与地方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共建高校也应该逐渐从面向行业、面向全国转为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充分考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其次,在学科发展上,部分学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设置学科专业,不仅影响了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新的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导致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发展,多科性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相当一部分高校仅仅以学生规模、学校面积、专业数量等指标来衡量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只知道把学校做大,却不下功夫做精做细做强。实践证明,学生质量、学科优势才是评价学校强弱的标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水平,许多世界名校正是因为“专而精”享誉盛名,如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
最后,在培养层次上,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高校发展存在相互攀比和错位培养的不良现象。一些高校一味追求高规格,专科学校希望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希望升格为培养研究生的院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相反的现象,就是部分普通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一心热衷于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5.6万人,仅占北京成人高等教育总量的15.9%,而80%以上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由普通高等学校承担。这种错位培养不仅使研究型大学分散了办学精力,也扰乱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分工;既影响了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冲击,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和社区学院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办学条件看,北京地方高等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基础较弱,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北京地方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低于上海。2000年北京地方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13.2亿元,上海为17.9亿元,比上海低26%;北京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06万元,上海为2.25万元,比上海低8.4%。 (2)从办学条件看,北京地方高等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均低于上海,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与上海持平(见表2)。根据对2001年到2004.年北京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和外国留学生这三项学生的平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测算(见表3),2001年,北京普通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66平方米和43平方米,而2004年却分别下降到35平方米和26平方米,其中中央部委院校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由2001年的83平方米和52平方米下降到2004年的41平方米和31平方米,远远低于教育部对高校办学条件的规定。“十五”以来,北京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为首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学校的办学条件显得十分紧张,这种办学条件状况的下降应引起重视。
由于办学空间狭小,土地资源成为约束北京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都高等教育经过合并调整之后,普遍面临着多校区办学的问题。这种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不仅在普通高校存在,在高职院校中也比较突出,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首都高校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也需要各高校因地制宜,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
表2 2001年北京和上海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学基础设施情况比较
|
生均占地
(平方米/生)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生) |
生均图书
(册/生)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
(元/生) |
北京 |
33.4 |
10.4 |
63.2 |
5156 |
上海 |
38.8 |
10.5 |
73.9 |
5705 |
资料来源:《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表3 2001—2004年北京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学校类别 |
年份 |
在校生
(人) |
占地面积 |
校舍建筑面积 |
生均占地面积 |
生均校舍
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平方米) |
总计 |
2004 |
646629 |
22667869 |
16571081 |
35 |
26 |
2001 |
419263 |
27551475 |
18060629 |
66 |
43 |
中央部委学校 |
2004 |
406112 |
16639222 |
12444410 |
41 |
31 |
2001 |
252715 |
20849381 |
13047059 |
83 |
52 |
市属市管学校 |
2004 |
207744 |
9456048 |
6110405 |
46 |
29 |
2001 |
145528 |
6702094 |
5013570 |
43 |
32 |
民办学校 |
2004 |
32773 |
3701374 |
1590248 |
113 |
49 |
2001 |
10548 |
注:2001年民办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已计入市属市管学校,因此计算生均面积时也将民办学校的学生数计入市属市管学校 |
注:在校生指北京普通高校的全日制在校生,包括研究生、本专科生、外国留学生。
三、“十一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根本转变,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基本稳定规模,深化结构调整,完善体系,提升质量,使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根据北京市教育大会的精神和《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初步构建起与首都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1.保持高等教育稳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在保持规模稳定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2010年,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75—8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扩大到16万人,本专科生50—55万人,外国留学生扩大到8万人。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全市18—22岁年龄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5%左右。
2.实现高水平大学和地方院校的并重发展。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院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形成一批国际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队伍。同时,重点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市属综合性大学和高职院校,提高市属高校的综合实力。
3.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根据首都城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基本完成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建设,为普通高校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支持和鼓励新增民办高职向远郊区县转移。积极探索和完善多校区办学模式。
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一批学科群、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化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人才,特别是研究型的尖端人才和一大批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4.加大高等教育投资,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特别是加强市属市管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改善年龄结构。高等职业院校的20%的青年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普通高校专任教师80%达到研究生学历。
加大高校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和科研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0个科技创新基地和15个大学科技园。
5.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规范政府依法行政,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完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设立独立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完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深化学分制改革,开展学分互认,实现成人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衔接。
四、“十一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统筹协调首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层次、结构、类型,合理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推进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形成定位准确、结构优化、衔接通畅、发展协调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
(一)积极调控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发展
在适龄人口呈大幅度下降和社会需求旺盛的综合影响下,北京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将呈现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不同层次的教育将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将受到政府重视,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本科生教育基本稳定,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外国留学生教育也会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有较快发展。
在本专科层次,由于北京高中毕业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本专科招生增长总体趋缓,其中,考虑到近年来本科层次扩招力度较大,高校的容纳空间基本饱和,而高职院校近年来数量增多,校均规模还比较小,仍然存在一定的容纳能力。在研究生层次,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高峰期到来,以及中央关于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北京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加快,留学生教育也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因此可以预见,北京今后一段时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增长点将是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留学生教育。2004年的招生情况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2004年北京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123801人,比上年增加了7024人;本科生招生104816,比上年增加了5613人;专科生招生40043(其中本科院校为18000,专科院校为18178),比上年减少了979人(其中本科院校减少了4164人,专科院校增加了3466人);2003年外国留学生招生13925人,2002年招生12102人,增加了1823人。
(二)深化实施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
根据《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大力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新的首都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对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规划。改变部分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局面,通过资源置换等市场方式,逐步使学校在郊区的新校区成为学校的主校区,进一步集中办学,提高效益。
加快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建设,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新区、郊区的战略转移,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引导和支持新设置的高职学院、独立学院原则上在城市新区、卫星城办学。积极发展远程高等教育,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为远郊区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远郊区县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完善首都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从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重点建设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10个左右的学科群、5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和100个左右特色学科,进一步突出学科方向和特色,汇集学术队伍,建设一批优秀学术创新队伍。
通过重点投入、定期发布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信息、公布毕业生就业率、招生计划倾斜、放宽学生转学和转专业的限制等政策措施,引导高等学校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及时、主动、灵活调整学校专业设置,重点培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院校建设
加强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促进中央和地方高校协调发展,为所有在京高校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与中央院校的共建和合作,以项目共建、学科共建为主要形式,继续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把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作为首都高等教育一项战略任务加以落实。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在中央院校内部单独设置、中央院校和市属市管院校联合设置等方式,依托或委托部分中央院校建设一批为北京经济发展服务的北京市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室,面向首都培养一批地方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积极鼓励市属市管高校与中央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包括教师进修、学生培养、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资源共享等,以整体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大学的发展要根据各自优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特色发展。
(四)加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本位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按学科群培养研究生的试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和积极适应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双师型”教师,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其他类型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引进原版教材,推动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北京高等学校原版教材的使用率和用外语授课的比例。
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和模块教学,按学分收取学费,为学生跨校学习和转学提供条件,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衔接,为学生跨校学习和转学提供条件。逐渐打破院、系、专业之问的壁垒,为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灵活的学习制度,满足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积极推进各级各类高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选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优秀应届毕业生进人本科阶段学习。
(五)积极推动首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根据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以加人世贸组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首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一批国际化人才。积极支持高校对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输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使北京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之一。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港澳台学生来京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支持高等学校以项目为载体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高等学校大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国际知名专家参与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设立政府留学生奖学金,面向全球吸引杰出青年人才来京学习。
(六)加强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基于绩效的大学拨款机制。积极进行拨款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健全普通高校专业建设分类拨款机制和评估机制。根据首都经济发展的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政府拨款和学校配套拨款的比例,实行分类建设和管理,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大学拨款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大学拨款,引导和调整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解决好困难学生助学贷款问题,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
2.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组建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级分类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的专业评估。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外部社会监督制度。
3.初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理顺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行政领导干部聘任制、职级制,坚持和完善包括社会公开选拔形式在内的干部选任机制。深化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4.进一步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充分保障民办学校合法权益和办学自主权。建立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民办教育社会评价制度,初步形成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资格准人制度,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流动、分配和保障机制。稳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首席专家负责制。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逐步提高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额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面向所有培训机构公开招标的制度,或者与社会机构联手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有计划地资助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出国培训。
按照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学术梯队。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吸引留学人员从事教育事业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批重点学科专业急需的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
(八)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
加大源头创新力度。制定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组织高校参加“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和“奥运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在关键领域解决首都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使北京高等学校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
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学科技园,不仅将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成为首都科技研发及转化中心,还要建设成为研究性人才培养中心。设立高校专利工作专项资金,资助专利申请、保护和推广转化。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推动高校融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校科技企业发展,大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与劳动、人事、经济和科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扫除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做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北京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高校和企业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之间的合作。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进行工程硕士和博士的人才培养。
(九)转变政府职能,依法治教
深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严格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积极发展专业化教育中介服务机构、教育行业组织等,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督和办学秩序监管体系。
(原文载于http://www.bjesr.cn 2007-9-13)
|